■本報記者 沈軼倫 通訊員 賈佳
  微信提示音響起,金麗君知道,又來了一份訂單。
  “70後”金麗君供職的“上海太平洋禽蛋合作社”擁有上百家養雞戶和300多畝桃園,是松江的龍頭企業。開設剛滿半年的“上海太平洋禽蛋”微信訂閱號,既賣雞蛋也賣黃桃,雖然粉絲數不過300左右,但憑藉朋友圈轉發,每月為合作社帶來上百個訂單。
  夏秋之際,是農產品成熟季,但豐收不等於豐售。面對訂單下滑帶來的滯銷壓力,一些年輕農戶將目光轉到微信營銷。新方式能否解農產品滯銷之惑?
  傳統訂單模式面臨式微
  過去,松江蔬果類農產品多以禮盒包裝,走訂單路線。
  今年,果農連續遭遇“團購沒了”、“批發市場飽和”、“入秋早”幾種狀況。往往水果已經爛熟,農戶還是沒能將其賣出,壓價銷售所得還抵不上採摘成本。
  在泖港鎮曙光村,陸巧英的泖豐瓜果專業合作社種植的20多畝黃桃豐收,畝產比去年增兩成,但訂單數卻比往年銳減。連續幾天,她嘗試把成箱的黃桃運往批發市場,但多數情況下,她又要原樣運回。
  擁有百畝果園的錢金雲也有同樣的苦悶。今年他的梨園豐收,可是近一半的梨還沒找到銷路。
  連日多雨,也讓一批水果品種落地受損。農產品屬於快速消費品,蔬果沒法待在枝頭等待農戶找到新市場,沿街設攤也不符合相關規定。面對損失,種了6年蔬果的陸巧英開始擔心“這條路是不是走錯了”?
  借助微信平臺嘗試突圍
  面對困惑,一些年輕農戶開始看準散客市場,並借助微信平臺嘗試突圍。
  從公公手裡接棒禽蛋合作社的金麗君,今年2月註冊認證了微信訂閱號和服務號,隔幾天推送一次新信息,配上美圖,介紹禽蛋和黃桃的食用和購買信息,還附送養生知識。俏麗活潑的宣傳方式,很適合青年白領群體的口味。
  合作社的300多畝桃園中近七成種植黃桃,經過3年多生長期,今年黃桃首次大豐收。“黃桃特價”的信息搭配禽類啄食打鬧的生活照,通過微信在朋友圈裡一傳十、十傳百,不斷有新客戶發來微信問詢。
  金麗君也開始借助“O2O”模式,從線上支付轉到線下服務。不少人通過微信瞭解了金麗君的農產品,繼而在淘寶店用支付寶付款,經過同城配送,客戶當日就能收到新鮮貨。也有的客戶憑藉微信“優惠回覆”,攜家帶口到合作社享受桃園採摘和農家樂游園的優惠。金麗君說,因為有微信,她早在兩年前就建起來的網購平臺和淘寶商鋪被激活,一起“聯動”。 下轉◆5版(上接第1版)在松江葉榭鎮,同樣是“農二代”的家庭農場主孫紅榮,也通過朋友的微信號銷售自產稻米,客戶後臺的粉絲數量過萬。只用了一個月不到,孫紅榮的1500公斤稻米就一售而空。他感到,“相比傳統的訂單團購渠道,微信能及時地反饋散戶的不同需求,甚至能為用戶制訂個體訂單,這或許為我們探明瞭農產品走向市場的一條新途徑。”嘗到甜頭後,他正琢磨為自己的品牌申請微信訂閱號。
  另一些傳統的銷售模式,也開始嘗試借助微信起飛。
  6月底,倉橋水晶梨基地第一批早熟品種成熟,水晶梨專業合作社通過微信向市民推出了梨樹認養活動,個人消費者參與比例比往年提高了一倍。在泖港,“浦江藍”藍莓園採摘游也通過微信發佈採摘信息。今年,“浦江藍”藍莓園開設了兩家基地,盈利比去年提高了兩成。
 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將成重點
  新模式也考驗著種植戶對市場需求的認知和判斷。
  以定價和包裝為例,以往“訂單式”銷售時,桃或梨每箱裝8到10只,價格在百元左右,普通市民難以接受。如果要將散戶定位為主要消費者,農戶的定價和包裝勢必也要重新調整。金麗君的桃子12只一盒,滿20盒後,單價由120元降為每盒80元。很多農戶並不捨得降價。
  此外,若要開拓本地以外的市場,也考驗著經營者能否搞定物流。在孫紅榮的微信賣米嘗試中,他通過和快遞公司合作,實現當天發貨,市內次日收貨,支付寶結賬。這對於不熟悉電商模式的老年農戶,實在是不小的考驗。比如錢金雲的朋友曾經建議他做做電商,但老錢甚至還不會用電腦,更別提上網了。
  松江區農委調研員範文弟打了個比方:“如同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。農產品銷售‘回歸’散戶是好事。只有減少了政府因素對農產品市場的干預,培育農產品的抗風險能力和農戶的市場主體意識,才能真正幫助他們走向正軌。”
  從錶面上看,農產品滯銷是因為農產品供大於求、流通環節多、信息不對稱,但其癥結也反映了目前農產品的規模化生產和專業化經營程度不夠。
  有關專家表示,解開這一癥結,重點還在於農業品牌的培育。要通過優質、優價、高產的農產品生產搶占市場份額,鼓勵農民通過農業組織、專業合作社推進產品品牌化的形成,讓其所生產的農產品真正具有市場潛力和競爭力。同時,政府也應不斷培育和鼓勵種植戶提高自身的市場意識和經營理念,使其成長為新型的職業農民。如此,才能讓最傳統的農業,插上電商翅膀。
  (原標題:電商能否解農產品滯銷之惑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d81wddlo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